菲律宾30亿美元跨海大桥竞标:5家中国国企领跑,菲律宾建商呼吁政府介入
耗资约30亿美元的巴丹–甲米地跨海大桥项目招标进程已进入激烈竞争的决胜阶段。招标结果显示,五家中国国有企业以极具竞争力的报价全面领先,而三家菲律宾本土财团则明显落后于前列,此局面引发了广泛的国家安全担忧,凸显了基础设施项目中经济利益与战略考量的复杂交织。
根据公开的投标文件,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48.7亿比索的报价成功击败其他竞争对手,该金额较公共工程与公路部(DPWH)原先预估的72亿比索预算低出了约33%,从而确立了其作为最大热门的地位。这一低价策略不仅展示了中方企业的成本控制优势,也为项目整体预算提供了潜在的节省空间。
然而,此类“低价攻势”引发了菲律宾本地投标者的强烈不满,他们直言此举可能对国家利益构成潜在风险。为此,这些企业已正式致函国家安全顾问埃多华多·阿尼奥,敦促政府对该大桥项目开展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,以确保工程推进符合国家长远战略。
本地投标者提出的主要担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• 中国国有企业可能大规模派遣外籍劳工,影响本地就业机会并增加劳动力管理挑战;
• 项目管理体系透明度不足,且部分中方企业曾涉及工程延误或“烂尾”项目,潜在地放大执行风险;
• 工程地点位于关键的战略性海上航道,若完全由中国企业主导,可能引发超出经济范畴的国家安全隐患,例如数据共享或基础设施控制方面的隐忧。
在致函中,菲律宾投标者强调,如果中国企业与韩国或日本企业组建合资体,这种合作模式尚属可接受范围,因为它能平衡技术与地缘风险;但若如同本次“巴丹陆上引桥段”那样,直接将关键部分单独承包给中国国有企业,则可能演变为“超越经济层面的国家安全问题”,亟需政府审慎权衡。
本次招标中,代表菲律宾本土的三家财团表现如下:
• Sta. Clara–浦项制铁(Posco)联合体(凭借最高技术评分位列第7名,但因报价较高未能进入前列);
• EEI Corp.–PMI 联合体(同样位居第7名);
• Consunji家族旗下的DMCI企业(排名第8名)。
领先排名中的中国投标者则包括:
•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(China Harbour,其母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曾因违规行为被世界银行列入黑名单);
• 中国武夷实业有限公司–福建路桥建设集团;
• 湖南路桥建设集团–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;
• 北京城建集团;
•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。
目前,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否将正式介入审查招标结果,仍处于观察阶段。这一进程的进展将直接影响项目最终归属,并考验菲律宾政府在基础设施开发与国家安全维护之间的平衡能力。